您现在的位置: 哈希区块链 > 哈希查询 > 微信文章 > 2022年 王心凌男孩 怎么又霸占热搜了

2022年 王心凌男孩 怎么又霸占热搜了

来源:哈希交流群  热度:   时间:2022-05-27 16:27
说来奇怪,最近互联网的顶流都是一些老面孔。 刘畊宏又成了女孩们关注的焦点,虽然这次,大家爱的是他用《本草纲目》做bgm的健身操直播,连带着出了五季却又戛然而止的《爸爸去...
说来奇怪,最近互联网的“顶流”都是一些老面孔。 刘畊宏又成了女孩们关注的焦点,虽然这次,大家爱的是他用《本草纲目》做bgm的健身操直播,连带着出了五季却又戛然而止的《爸爸去哪儿》也被翻出来细细回忆;《乘风破浪的姐姐3》开播,王心凌一曲百分百复刻版的《爱你》,原滋原味到让人瞬间梦回18年前,一晚上就占领了各大社交平台;周杰伦2003年演唱会的线上重播,朋友圈顿时充满了时代的眼泪.....

不知何时起,怀念“1980-2000年”的文化景象,成了当下互联网的一股浪潮。

 

《甄嬛传》都快被盘出包浆了

 

“甄学家”们是这股浪潮中的生力军,他们愿意一遍遍重温剧集内容,并且热衷于对剧集的细节和衍生内容进行讨论。

初阶的“甄学家”们主要做的,是从剧情里寻找新的细节。今年四月,#甄嬛传宝鹃是皇后的人#话题词一度飙升至微博热搜第二位。

而玩梗,则是更进阶一点的玩法。无论是“宛宛类卿”的替身文学梗,还是“那年杏花微雨”的怅惘金句,都成了被反复造梗又反复重构的经典。

网友的致谢也用了《甄嬛传》的梗 来源:小红书

甚至在今年的毕业季里,有不少人把皇帝雍正给甄嬛封号的那句台词“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必将光明灿烂”写进了毕业致谢里。

大家热烈地喜欢着这部作品,因为他既承载了自己的回忆,又能看到人物的喜悲,很多时候还算得上是现实生活的投射。有人直呼:《甄嬛传》都快被怀旧的网友们盘出包浆了。

当然,除了社交平台,被怀旧占领的地方还有很多。

随机抽查一个KTV包厢的歌单,可能十首有八首都是十多年前发行的歌。

华语乐坛明明每年都有无数新歌涌入,但人们最爱的,还是十多年二十多年前那一批人唱的歌。人们一边唱着过去的歌,一边认真地怀念着过去的时光。

微博网友的吐槽 来源:微博

而二手市场里身价猛涨的卡片机和美颜相机不约而同推出的千禧风滤镜,则意味着怀旧的风刮到了摄影界....被盘出包浆的东西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怀旧的热衷始终不减。

那么,怀旧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致幻剂or解药?

 

怀旧的词义解释比较复杂,有一种说法是来自哈佛大学教授斯维特拉娜 · 博伊姆,他认为当下:

“全球都在流行这种怀旧病,越来越多的人渴望拥有一种集体记忆的共同体情感,渴望在一个碎片化的世界中获得一种连续性。”

 

由此看来,怀旧是一个是包含时间性和空间性概念的词汇。

怀旧关联着过去和未来,是人们在当下对于在过去诞生的已成为集体记忆的一众事物的反复回忆。就像“甄学”,建立在大众层面较高的观看率的前提下,产生的集体记忆式的存在。

“甄学”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活跃 来源:公众号「三三星球」

这个词诞生于17世纪,却被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专属。因为过去的人们其实较少怀念更久以前,通常怀旧一词仅用来表示对于童年或者是故乡的思念。反而是现代人,明明有了沧海桑田般的社会发展成果,却一个接一个地怀念截然不同的过去景象。

所以,怀旧情绪之于现代人,或许来源于熟悉的文化景象的依赖和美化式想念。碎片化时代,人们需要接受的信息爆炸式增长,但质量却稂莠不齐,反而是凝结成集体记忆的内容,类似《甄嬛传》之类的,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内容消费对象。不过这个完美是美化后的结果。因为,其实《甄嬛传》在一开始也并非饱受好评,在初播出时也是恶评满身,从原著到服化道,都曾被人攻讦。

现代人对“过去”的追寻与现代社会的“不安全感”有关。个体化的当下,人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原子,所以他们需要有这样一份与大众保持联系的集体记忆,以获得一种联结。而高度自由的社会,也会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恐惧、焦虑、不安情绪,因为相比于不自由但秩序感强烈的以前,自由反而让人无序。

对过去的怀念,指向的往往是对当下逃避。将来始终带着未知,未知意味着不安,但过去却是稳定不变的,意味着妥帖与安心。

但这也会令人产生忧虑,人们紧抓不放的过去,到底是致幻剂还是解药?

 

通过怀旧,寻求意义

 

如果人们过度地沉溺于怀念过去,不就等于困在了凝固的记忆里,那么又如何才能过好当下呢?

而实际发生的问题是,资本窥得“怀旧”的商机,大肆制作了一堆怀旧产品,用消费主义的话术告诉大众,可以“假装活在过去”。一边用怀旧作为噱头,让其成为消费的催化剂,一边麻痹大众的思绪,让他们放弃思考怀旧本身的意义。

就像前些年对于民国的怀旧风潮,在消费主义的引导下,民国给大众留下的印象有且只有风雅、精英、独立等关键词,所以社交平台上出现了鼓吹穿越回民国一定要做个军阀的姨太太,穿着旗袍,优雅地生活这样错误的价值观导向的内容。

“姨太太”风流行 |来源:小红书

 

战乱、饥馑、贫困这些关于民国的真实的关键词,就被掩埋在了花团锦簇的消费品之后。

 

网友关于想做姨太太的言论 来源:小红书

所以站在现在怀念过去,归根到底需要抓住的,还是站在现在。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沉湎于“过去”而失却对于“现在”的把握。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怀旧处理的是“当下”与“过去”的关系。“过去”为人们提供了个体的连续感和安全感。互联网网聚合了讨论,而最有大众基础的文化产品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公众首选的谈资。

社交平台上人们对于过去各种文化景象的集体怀念,也是一次对于过去的重新解读。

 

所以,怀旧到底是否是解药,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处理好“过去”与“现在”。可以将公共生活中的“怀旧”看作是一种批判力量,在时间上,它通过对“过去”的浪漫化,展开对当下的反思和批判。

如果觉得当下与过去相比少了什么,我们就该去找回些什么;如果觉得当下有什么顽疾,就应该试着去纠正它。只有从怀旧中回归理性,从过去找到治愈现在的良方,才能让未来可期。

否则,20年后,还会有更多人写下一篇《我怀念的2022》,用以怀旧此时此情。

即使我们都觉得,未来不会比现在更糟了。